女人在生完孩子後,突然在身分上的轉變與跳級,在社會大眾的期待之下,常常以孩子、以家庭為重,不知不覺就忘了自己。

孩子顧好了,那你自己呢?

 

社會與環境的改變,媽媽沒有喘息的空間

因著城市結構與家庭結構的改變,受都市化與資訊爆炸等影響,育兒模式也大不相同。從前農業時代總是大家庭住在三合院當中,三代同堂,子孫成群,街坊鄰居彼此熟悉也互相照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單純也緊密,孩子不是在自家門口玩,就是跑去鄰居家玩,一個村子養一個孩子的模式。相較現代社會通常是小家庭獨自住在公寓裡,沒有他人幫忙與交流,育兒的重擔也落在雙親身上,與以前相比,現代父母在水泥叢林中單獨養育子女,是一件非常挑戰與疲憊的事情。

而這份重責大任往往由母職承擔,雖然說現在平權意識抬頭,許多父親也投入育兒的工作,但整體社會對母親的要求與期待還是高於父親,一位媽媽獨自帶小孩出門可能不會有人說什麼,但是一位爸爸獨自帶小孩出門,就會聽到許多旁人的讚賞,同樣一件事,媽媽做是應該的,而爸爸做卻有加分的效果,可見社會對父職的期待還是低於母職許多。

除此之外,現代孩子生得少,少子化的社會結構下,大家對母親的標準也提高,出門在外一舉一動都被大眾盯著,許多路人過度的關心與指教,加上網路普及化,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育兒資訊與文章,都不知不覺增加母職的壓力。

 

因著身分的轉換所帶來生心理上的衝擊

從懷孕那一刻開始,媽媽不管在生理上與心理上都不再是自己一個人,懷孕期間擔心胎兒的營養與健康,預備新生兒相關用品,學習育兒知識,承受孕期帶來的不適。到孩子出生後,面對各種狀況,就算不懂不會還是只能硬著頭皮上,像是親餵母奶到奶頭破皮、孩子脹氣、腸絞痛、拉肚子等各種腸胃問題、半夜不睡覺哭個不停,新生兒在吃喝拉撒睡上的各樣挑戰,到稍大一點副食品上的選擇與製作、孩子各階段的發展、學步兒的教養問題等等,林林總總讓媽媽耗盡心力與能量,心中的水杯也不知不覺被掏空枯乾。

 

 

 

忙碌之餘別忘記照顧好自己,為自己斟滿水

永遠要記得,照顧好自己與照顧好孩子同等重要!育兒就像是走在一條充滿關卡的道路上,當你沒有能量與動力時,請記得為自己的水杯斟滿水,適時將孩子交給他人照顧,留時間給自己,一個人出門走走、閱讀一本書、與好友相約聊天,或是做自己有興趣與喜愛的事,與自己來個單獨約會,重新為自己注滿能量。當個「開心的媽媽」能讓育兒這條路走得更長久也更順遂。

 

選擇合適的育兒支援系統

對於全職媽媽而言,想自己帶孩子,又需要有能喘息的時間與空間來和自己單獨約會,不彷找到合適的育兒支援系統。像是配偶、家中長輩、保母、陪玩姊姊或是其他可信任的家庭等等,對於保母、陪玩姊姊有疑慮的部分,盡量選擇擁有相關合法執照與證照,現在也有許多機構和托育平台可搜尋,上面有完整的個人資料和評價可供參考,並選擇能隨時進出的托育場所,查看對方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慢慢找到自己與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陪伴,質與量同等重要

對於「把孩子交給其他人照顧」是否會讓你覺得愧疚?試著思考誰最重要?這個重要意謂著「長期的影響」,分配重心與時間給自己對於自己與孩子長期的影響為何?完全以孩子為中心,長期的影響又為何?

當媽媽重心與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很容易陷入「成也孩子,敗也孩子」的思維模式,人會對自己所付出的時間心力有所期待是很正常的,當你的生命中只有孩子,生存意義也是因著孩子,你的狀態也會隨著孩子好壞而起伏不定,所以為了自己好也為了孩子好,不要讓孩子成為宇宙的中心,找到育兒之外的重心,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不要讓孩子成為唯一的成就感來源。

對於坊間很多說法「媽媽應該要全心全意地陪孩子」,應該調整為「媽媽應該在有限的條件下全心全意地陪孩子。」不要誤會,這邊不是說陪伴不重要,而是陪伴的品質很重要。在《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2》一書中提到,「孩子不介意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太少,孩子抱怨的是,父母在與家人共處時過的太倉促、不情願、或是沒有與家人緊密連結。」與其長時間心不在焉,還不如透過高品質的陪伴建立良好連結,陪伴,人在心也要在。這邊要留意的是,孩子越小需要陪伴的質與量就越多,尤其學齡前的孩子,留時間給孩子,同時也留時間給自己,找出雙方的需求與平衡點,親子關係就能邁向共好。

 

對於其他照顧者與自己的教養模式不一致,其實可輕鬆看待,因為長期的親子與家庭關係才是教養中的關鍵,不會因著一兩次的失誤或他人不同的作法而讓孩子性格大變。可透過觀察與對話和其他照顧者溝通,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也試著放手不處理孩子與他人的關係,不介入孩子的課題,成人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接納及處理自己得情緒,與面對他人在關係上的課題。

 

 

奶熊工作室 編輯 | 張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