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或說是巴掌仙子,指的是懷孕不足37週就出生的寶寶,因為出生時各器官功能都還發育不夠成熟,比起一般寶寶,可能會有比較多問題,需要在出生後持續追蹤,在評估生長發育及添加副食品時須使用矯正年齡(要一直用到2歲喔!)首先要先搞清楚這兩個名詞:「出生後年齡」與「矯正年齡」。

?出生後年齡(choronological age):從出生日開始算的年齡

?矯正年齡(corrected age):由預產期當天開始算的年齡 ?矯正年齡算法: 現在日期 – 預產日期 = 矯正年齡

舉例一:

現在是8月1日,寶寶在5月1日出生,但原本的預產期是7月1日。

?故8月1日(現在日期)- 7月1日(預產日期)= 1月(寶寶的矯正年齡為1個月)

舉例二:

寶寶在3月1日出生,懷孕週數28週(提早約3個月),預產期為5月24日,在9月1日時,其出生後年齡為6個月。

?矯正年齡則為現在日期減預產日9月1日—5月24日 = 約3個月又一週。

如果不知道預產日,也可用出生後年齡扣除早產的年齡,也就是6個月—3個月=3個月大(矯正年齡)。

出生後追蹤項目

一、聽力

針對1500公克以下的早產兒,在矯正年齡3-4個月或體重達5公斤時,會再做一次聽力檢查。如有疑問者,則需持續定期聽力檢查之追蹤。

二、視力

早產兒之視網膜檢查,應追蹤至眼底發育完全成熟,或是之前視網膜病變已經完全消失。極低體重早產兒於矯正年齡六個月及一歲時,都會再安排一次視力檢查。所有的早產兒最遲至三歲,應做一次詳細的視力檢查。

三、心智發展評估

Bayley-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II,測驗的項目分為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發展、認知發展,根據測試結果算出各項的發展月齡。

四、肌肉張力評估

於矯正年齡6個月、12個月、2歲及3歲時檢測。

台灣平均每年有近20萬個新生兒誕生,早產兒出生比例約佔8%~10%,因此每年有近2萬個早產兒出生。自全民健保實施後,以及台灣早產兒醫護照顧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力大幅提高,也減輕了不少父母的經濟負擔。

讓巴掌仙子平安長大,全面性的長期追蹤是不可或缺的,尤在越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中顯得格外重要。如果你家的寶寶也是巴掌仙子,也請千萬不要輕忽這些基本該做的追蹤唷!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加入好友

資料來源:

新生兒科醫學會

早產兒居家照護手冊

早產兒基金會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