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加入奶熊telegram 

 

開學好幾個星期了,原本以為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小靖適應良好,爸爸卻突然接到小班老師的訊息,詢問小靖平常在家「會不會說話」。

爸爸一頭霧水,接小靖放學的時候,特別留下來詢問老師發生了什麼事。

「小靖很乖也很聰明,請她做什麼都會配合,但就是都不說話。上課講故事的時候如果老師請她分享,她就會一動也不動,像木頭人一樣;下課我看她也默默一個人去玩玩具,玩具被同學搶走了也不敢舉手跟我說。開學這麼多個星期了,我好像還沒聽過她的聲音耶。小靖爸爸,她在家裡到底會不會說話啊?」

聽到老師這樣說,小靖爸爸十分訝異。

「她在家裡話很多欸,也都會跟我們分享在學校裡老師說了什麼、同學玩什麼啊!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或稱選擇性不語症),是一種會因情境而變動的焦慮障礙症。在六歲以前的幼兒時期,大約每150個孩子中會有一人罹患,其中女生的發生率較高。而隨著年紀增長,盛行率會逐漸下降。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診斷準則,選擇性緘默症的正式診斷標準如下:

1. 無法在需要說話的特定社交情境中說話,如:學校。

2. 因前述困難妨礙學業、工作或社交。

3. 此障礙至少持續一個月(不限入學的第一個月)。

4. 無法說話並非由於對此情境所使用的語言缺乏了解或沒自信,如:孩童若因剛遷移至新的文化環境而不說話,就不符合此疾病診斷。

5. 緘默不能歸因於其他疾病病程,如:自閉症類群障礙、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常有的典型表現為:孩子在特定情境(最常見是學校,或者其他會讓孩子產生社交緊張的場合)不說話,或是話非常少。但是在家裡或孩子覺得安全的情境裡,他的言語表達完全是正常的。

在台灣社會中,孩子常常被要求要跟長輩打招呼,這時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因為有口難言,往往會被冠上沒禮貌的標籤。

 

目前為止,您是否對「選擇性緘默症」有了初步認識呢?之後我們將進一步說明緘默的原因、怎樣的孩子較容易有此症狀,以及該如何協助他們。

To be continued……

 

下一篇:

專欄|孩子在外總是沉默不語?認識「選擇性緘默症」(二)

 

>>

謝依婷醫師|簡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目前為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專長為一般精神醫學及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第一本記錄兒少精神科醫師日常的著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已上市。

如想閱讀更多精神科,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相關優質文章,可至FB搜尋「灣ê靜心課 (臺灣精神醫學大眾資訊網)」。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奶熊工作室|編輯Jess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