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加入奶熊telegram
上一次,我們介紹了遊戲治療與行為治療,接下來將繼續說明另外三種常見心理治療學派的主要內容:
- 認知行為治療
核心概念為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的信念或思考模式,如: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藉由覺察這些認知的偏誤對個人情緒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去調整個案的思考模式並改善情緒問題。由於需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對象通常是國小以上、一般發展的孩童、青少年或成人,研究證實此種療法對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有療效。
- 精神分析/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這類心理治療雖然學派眾多,但大多奠基於佛洛伊德的談話治療方式,可能會使用躺椅或面對面談話。治療師藉由慢慢地談話找出個案心理問題的根源,抽絲剝繭,大多會追溯到個案的早年經驗。過程較為耗時且漫長,一般來說對於精神官能症的患者較為適合。
- 神經心理治療
治療師會先對個案的大腦功能進行衡鑑,接著針對可能較弱的腦功能做訓練。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便會著重於訓練負責注意力的前額葉功能。訓練可能透過遊戲、完成任務,甚至使用電腦輔助,也可能在團體中訓練。神經心理治療也適用於中風、腦傷後或失智症的患者。
本文僅舉幾種常見的心理治療模式,而每位治療師各自學有專精,作法或多或少會有不同。如果希望能多了解某位治療師所採用的方式,建議可在開始療程前仔細詢問治療師;也可直接詢問您的精神科/身心科醫師,針對您或您孩子的狀況,推薦何種治療模式。
上一篇:
>>
謝依婷醫師|簡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目前為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專長為一般精神醫學及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第一本記錄兒少精神科醫師日常的著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已上市。
如想閱讀更多精神科,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相關優質文章,可至FB搜尋「灣ê靜心課 (臺灣精神醫學大眾資訊網)」。
奶熊工作室|編輯Jess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