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曾針對「家長帶孩子就醫的習慣」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六成以上的家長對於「兒童用藥」的觀念錯誤。以下提供食藥署提供的常見8大兒童安全用藥地雷區,讓爸爸媽媽們檢視看看是否有誤踩地雷的地方:
1.自行到藥局買藥,或把之前家中留下的成人藥劑減量後,給孩子服用
部分家長會將成藥減半劑量給孩子服用,這是完全錯誤的。兒童身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於藥品的吸收、代謝、排泄與感受都和大人不同,對於藥品所導致的副作用也呈現不同的敏感度和嚴重性。
3歲以下的孩子身體狀況較為脆弱。若孩子有不明病痛,最好先看小兒科醫師,因為兒童的藥品劑量,都是依據個別的體重、年齡來計算,這樣可以確保孩子不會用藥過量,影響健康。
2.帶孩子就診,醫師一問家長三不知
為了讓醫師能準確掌握孩子的狀況,家長應具體詳述孩子的症狀,主動告知是否有家族病史並提供對哪些藥品有過敏反應的資訊。
當孩子使用藥品後有任何不良反應,家長一定要立即帶孩子回診,並且將孩子的不適症狀及該項藥品名記錄下來。
3.沒有核對藥袋與藥單,就直接拿藥給孩子吃
家長在領藥時,應確實核對藥袋上孩子的姓名、年齡、藥名及數量是否正確,以免領錯藥品;同時必須瞭解每一種藥品的正確使用方法、給藥方式,提高服藥順從性,以及注意服用藥品後是否有藥品不良反應?如出現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另外,使用藥品時如有疑義,可諮詢醫師或藥師。
4.將藥物混在牛奶或果汁裡,再給孩子服用
服藥當然搭配白開水,但若小朋友覺得藥品太苦影響服用意願,可以搭配適量的糖漿服用,或是家長可以在溫開水裡稍微加入一些糖漿,但要注意份量要適中,假若未服用完便會影響吸收。
千萬不要把藥粉加在牛奶或酸鹼度特別高的飲品,例如葡萄柚汁,若是一起服用,會降低某些藥品吸收,影響藥效。
5.家中藥品不正確的保存
藥品有多種劑型,包括固體劑型(錠劑、膠囊、粉劑)、液體劑型及栓劑,應避免藥物之間的交互污染,磨粉分包的藥品易受潮,應於當次吃完,以確保品質,栓劑須放置乾燥陰涼處或冰箱冷藏保存,液劑容易變質,打開藥瓶後須冷藏,切記已打開封的藥品容易變質,應依醫囑服用完畢,若有剩藥則需依「廢舊藥品清除步驟」處理。
6.覺得孩子症狀變好或變差,家長自行調整劑量或停吃
除非醫師有特別告知,症狀減輕或沒有症狀時可以停用,譬如:退燒藥或止吐、止瀉藥,否則應遵循醫囑,避免影響用藥效果。特別是抗生素及抗病毒藥,一定要吃完整個療程,否則不僅效果大打折扣,還可能產生抗藥性,影響病情。
7.家中藥品隨意擺放,而且應避免在孩子面前吃藥
曾發生一起4歲女童因常看阿嬤服用降血糖藥,以為是可食用的零嘴糖果,加上阿嬤並未將藥品收納妥當,讓女童輕易取得並當糖果誤食的案例;因此提醒家長應正確存放藥品,放置在孩童不易拿取的地方,避免誤食。
8.孩子哭鬧不吃藥時,會強迫灌藥,或是騙孩子那是糖果
馬偕醫院兒科藥師張智雯表示,千萬不要在孩子哭鬧時強灌藥品,以免孩子嗆到,或是因此對吃藥心中產生懼怕感,更不能騙孩子說:「藥是糖果! 」避免混淆孩子的認知,埋下誤把藥品當糖果吃的危險。
資料來源:食藥好文網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