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九歲兒子阿言互動的時候,有件讓我有點煩心的事,那就是他跟我聊的話題都集中在「電玩遊戲」上頭。

先來說說事件背景,我跟太太已經刻意避免讓孩子過早接觸3C產品,所以兩個孩子從小到大沒有給過他們平版跟手機,一直到孩子上小學後,才開放一些時間讓他們可以上均一、PaGaMO等學習網站。

但是有個例外狀況,讓孩子仍舊可以接觸到遊戲,那就是回到回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家的時候,因為我跟太太並不會干涉長輩的教養方式,所以他們在那裡可以自由的使用平版跟手機,阿言會拿來看YOUTUBE的遊戲攻略影片,在我跟太太的同意下,他也可以玩一下Switch遊戲機。

然後寒假結束上台北後,阿言仍然對於假期中的愉快電玩時光念念不忘,整天纏著我跟太太一直說著遊戲的話題。看到兒子開口閉口都是遊戲,其實會讓我這個心理師爸爸很憂慮,會有很多不理性的聲音浮上心頭:

「這樣會不會之後網路成癮阿!」

「除了遊戲沒有別的好關心的嗎?」

「多關心一點甲蟲、棒球、火箭之類的不是很好嗎?」

因為想要改善這個情況,把兒子從遊戲中拯救出來,我發現當他跟我分享遊戲的時候,我會變的回應很少,表現的不太感興趣的樣子;又或者有幾多次,我忍不住開始說教,規勸他應該把時間投注在其他更值得關切的議題上頭,例如像他之前特別關切的甲蟲知識,或是棒球的相關新聞。

但是這樣的介入並沒有減少他對於遊戲的關注,只是單純讓他覺得跟爸爸說話變得越來越沒有意思,也讓我們父子聊天沒辦法像過去一樣自然而且享受。

我聆聽到自己心裡的警鈴大響:「我是不是已經變成一個很難聊的爸爸?」

我在演講或接案時,經常聽到許多青少年家長跟我抱怨:「孩子已經不願意溝通了」,通常我們會覺得「畢竟他已經青春期了阿」企圖把這一切都怪到孩子體內那些難以捉摸的內分泌上頭,但會不會是我們這些父母跟老師,在聽孩子說話時,帶了太多的憂慮與算計?

我們只想多跟孩子聊聊那些我們覺得重要的話題,但是對於那些我們不瞭解或是不感興趣的話題,則拒絕給予太多正面的回應,甚至用說教跟提醒來回應孩子,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稱這個行為叫做引導,但從孩子的角度,可能會稱這叫忽略與排斥

有了上述的省思,我心裡做了個決定,之後無論孩子跟我聊些什麼?我都期待自己儘可能投注全部的心力,讓他能感受到來自父親的關注與理解。

但這樣要怎麼解決孩子總是把注意力放在關注「遊戲」等議題上的問題呢?或許可以從我跟孩子分享的話題開始調整,既然孩子可以跟我分享他關注的議題,我這個爸爸當然也可以跟孩子分享我的愛好與興趣。

我可以放下一點「灌輸」與「引導」的角色,多一點「交流」與「分享」的角色,這樣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那下一個難題來了,我們父母跟老師哪來這麼多新鮮的話題跟孩子分享?

這考驗著我們是否能夠不斷擴展自己的生命經驗,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現在的生活中還有新鮮事發生嗎?你還在學習嗎?那些你很希望孩子能夠多接觸學習的,不管是籃球、程式語言、英文、還是火箭發射,是你自己也感興趣的嗎?

如果這些能力對一個人來說這麼重要,何以不是你先開始探索?對我來說,一個能夠做到終身學習,持續往未知領域前進的父母跟老師,永遠不乏新鮮的話題可以跟孩子分享。?

 

?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