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資訊給淹沒,在上個月底出現了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目前已無症狀且已過可傳染期。「茲卡病毒」的症狀,比起登革熱較輕微,但為何值得注意呢?

那是因為媽媽們在於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可能產下小頭畸形等神經異常新生兒,因此奶熊今天先來介紹一下何謂「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Zika virus)

  • 家族:黃病毒(黃病毒科、黃熱病毒屬)
  • 傳染媒介:一般認為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形成病毒傳播循環,2013年證實人類為確定的傳染窩之一。
  • 潛伏期:3~14天

四種傳染方式

1.病媒蚊傳染

如果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經過約3~14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感染者在發病第1天至發病後7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經過約15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這一個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

?臺灣情況: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圖片來源 / 自由時報翻攝

2.性行為傳染

茲卡病毒感染者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有文獻報告指出,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且已有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傳染案例。

3.母嬰垂直傳染

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

4.輸血傳染

此外,由於約有80%的個案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在不自覺下可能經由捐血將病毒傳染他人,因此在流行地區可能會發生輸血感染。

預防茲卡1+6原則

  • 1個月內,暫緩捐血
  • 6個月內,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並延後懷孕

茲卡病毒感染症主要經由斑蚊叮咬傳染,目前無疫苗可預防,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除了一般防蚊措施、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外,孕媽媽們必須特別注意,如果沒有必要不要前往流行地區,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醫師將進行通報並採檢送驗,必要時會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檢查是否有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的狀況唷!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