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小兒科醫師娜丁哈里斯在2015年一場TED演講中提出:「童年逆境對身心健康有著終身性的巨大影響」,這場演講超過400萬人點擊瀏覽,並在醫學界引起軒然大波。

 

她將治療經驗整理後出版《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用「深井效應」隱喻引發系列身心健康問題的共同來源,是「童年時期經歷的惡性壓力」。本書也於2018年在台灣上市,在網路上亦引起了廣泛討論。

圖片來源 / 博客來

「童年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不然。事實上,我們身邊大部分的人都受到它的影響,它也可以稱為「童年創傷」、「兒童期不良經歷」、「負面童年經驗」。如何知道自己或是自己在意的對象是否正在承受著「童年逆境」?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題目來檢測:

以上10個問題每回答一個「是」就得1分,總分從0分到10分。分數越高,代表所受的童年逆境(ACE)越多,可能對身心造成的影響也就越大。

根據美國醫師文斯費利帝(Vincent Felitti)研究17000多人的結果,有三分之二的人至少有一個ACE,八分之一的人有四個以上的ACE。這個數字告訴我們,童年逆境其實與大多數人息息相關。過去人們常常認為,兒童遭受身體、情感虐待或是生長在不良環境,只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因此認為這是少數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衛生從業人員應該處理的問題。然而在最近童年逆境的研究中卻發現,擁有較多童年逆境的成人,得到冠心症、癌症、中風、甚至糖尿病的比例都顯著上升。

為何童年逆境可以如此深遠的影響著一個人呢?

當一個人遇到各種不良環境或是威脅時,位於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會判斷現在是需要下達指令給腎上腺素系統,指揮身體此時需要作戰、逃跑或是按兵不動,這有助於人類趨吉避凶,維持生存。想像你一個人在非洲的大草原上,身邊隨時可能出現獅子老虎,這樣的機制有多重要。

然而,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不良環境中,時時刻刻感受威脅,這些壓力可能讓他的杏仁核受損,判斷開始出現問題。就像在非洲大草原中無助的看著周圍環伺的猛獸們,卻手無寸鐵,幾天過去了,不知道何時才會有人來拯救。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草木皆兵,或漠然麻木,而這狀態可能持續到成人,導致焦慮、憂鬱,連讓人為之喪膽的心臟病及癌症都可能與此有關。

 

下期我們將繼續說明童年逆境的預防與解決方法,期望可以讓為此困擾的人得到幫助。

To be continued……

 

>>

 

謝依婷醫師 簡介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目前為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專長為一般精神醫學及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第一本記錄兒少精神科醫師日常的書籍產出中。

如想閱讀更多精神科,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相關優質文章,可至FB搜尋「灣ê靜心課 (臺灣精神醫學大眾資訊網)」。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