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提到如何讓孩子當個「準備充分的小主人」,今天這篇要繼續分享如何協助孩子「做個行為得體的小客人」:
一、從明確清楚的幾項行為要求起
禮貌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標準。行為得體與否?常會隨著情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期待孩子當小客人時,能夠覺察情境中潛在的規則,並且讓自己符合之,這對於多數孩子是很困難的。
家長必須先設定幾個基本的禮貌要求,例如「看到人要問好!」、「若要取用東西必須先徵詢同意」……以此作為對於孩子行為要求的基本標準,待孩子熟練之後,再逐步增加對孩子行為的標準。但光只是設定基本行為指標,無法讓孩子面對社交場合多變情境的挑戰,可以再搭配事後親子間的回饋與討論,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應變能力。
二、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齡
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行為要求時,要先確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很多時候孩子的脫序表現,只是反映出這個年齡孩子的限制,不見得是孩子本身有什麼禮節上的問題。
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為例,期待他保持30分鐘的專注與安靜是合理的,但如果期待他在一個純談話性質的成年人聚會中,能保持4個小時的安靜,就是孩子很困難作得到的。因此父母在考慮帶著孩子赴約的同時,需要一併考慮孩子的限制,不要先把孩子放到一個難以符合禮節標準的情境,在孩子違反情境的要求時,再來給予處罰與責罵。
三、減少孩子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
父母可以先幫忙收集對方孩子的背景資訊,例如興趣、年齡、個性,讓孩子在拜訪對方前先有初步的瞭解,降低心中的焦慮。另外可以搭配主人/客人的親子互動遊戲,幫助孩子能先熟練特定的行為或是對應方式,例如:
- 如何向對方問好?
- 如何主動要求參與遊戲?
- 取用玩具前該如何徵詢同意?
- 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讓孩子練習如何表達
之後也可以互換身份練習,再搭配活動後的討論,讓孩子可以用輕鬆的角度,來面對即將面對的陌生情境。
要幫助孩子在社交情境當中,能有得體合宜的表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禮貌的培養要透過人際經驗的累積,不是透過提醒/教育就可以獲得,父母要儘可能讓孩子有人際互動練習的機會,並且跟著孩子一起摸索、嘗試、討論,思考讓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禮貌應該是一種習慣,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父母要先以身作則,以禮貌對待孩子,因為曾經體驗過禮貌所帶來的正向感受的孩子,才有能力由內而外的表現出禮貌的行為。父母希望孩子招待客人、外出訪客所能夠表現出哪些得體行為,都可以先在家中實際推行,再思考將孩子培養成「好主人」、「好客人」。
?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2) /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