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相當常見,出生後第2~3天出現,第4~5天達高峰,第7~10天逐漸下降,約2週消失。但另外一種「病理性黃疸」,意即因某種疾病引起的黃疸,必須對症治療,今天特別來說明其中之一的「膽道閉鎖」。

常被延誤治療

膽道閉鎖,是一種發生在新生兒的漸進性肝外膽道病變,初期經常被誤以為是新生兒黃疸。尤其近十年來「母乳哺育推廣計畫」與「母嬰親善醫院」的設置,讓產後母乳哺育的比率大大提升,哺餵母乳的嬰兒黃疸期可能比較長,而在母乳哺育率提升的同時,膽道閉鎖卻也經常被誤以為是母乳性黃疸而延誤治療。

若第3-4週黃疸仍延遲不退,則需要懷疑寶寶可能患有膽道閉鎖,必須請醫師診治。

黃金60天

膽道閉鎖宜在出生45天內完成診斷,原則上在60天以內(愈早愈好)完成手術,若延遲治療,手術後膽汁順利排出的機率會下降。而當膽汁積於肝內,易造成肝硬化,可能會面臨早期換肝的情況。

從便便觀察

寶寶出生後應仔細觀察皮膚及便便的顏色(於日光或白色燈光下觀察),這在出生後60天內尤其重要。若寶寶的皮膚呈現黃疸現象,眼白變黃,就要更仔細觀察比對便便的顏色,此時可參考衛生署福利部提供的大便卡圖示:

膽汁的顏色為黃色或綠色,若肝臟分泌的膽汁順暢排出,和便便混合後便會呈現出黃色或綠色的便便,即編號7~9號的三種顏色,此為正常的狀況;

如果膽汁滯留,糞便無膽汁混合下會呈現淡黃色或灰白色,像編號1~6號的顏色,屬於不正常狀況,此時就應該要懷疑是否有「膽道閉鎖」或「肝內膽汁滯留」的可能。

 

為了寶寶健康,應趕快就醫請教專業兒科醫師,以免延誤病情;對於便便顏色有疑問,可以諮詢(02)2382-0886(大便卡諮詢中心)獲得適切解答或轉介!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加入好友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認識膽道閉鎖

奇美醫院:膽道閉鎖常被誤為新生兒黃疸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