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妹妹阿聆,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最近在學習注音符號上遇到了一些難題。因為老是記不住標點符號的發音,拼音又老是拼錯!讓她十分挫折!原本學習上都還滿主動的她,最近寫作業時,也變得消極退縮,提不起興趣學習。
這一兩天剛好輪到我負責指導他們功課,我跟他們兄妹有以下的討論。
我指著其中一個注音符號:「小妞!這個字怎麼念?」
阿聆沮喪的說:「我不會!」
我:「我不是才剛剛教過妳嗎?」
阿聆:「爸比!這我學不會!我就是不會!」
我:「我知道這個很難!真的不容易學。學了沒多久卻又忘了,妳是不是有點難過?」
阿聆:「我覺得自己真的都不會!」這時旁邊寫作業的阿言哥哥也湊過來關心:「是哪一個字不會,哥哥可以教你?」
我:「讓我們現在先把作業擺一邊,我想跟你們討論一下關於『學習』這件事。在面對困難的挑戰時,我們得先學會怎麼跟自己的心說話。」
我:「你們知道嗎?每當你們遇到一些覺得很困難的事情,爸爸都希望你們不要太快說自己『不會』。面對挑戰,我們家的人只有『會』跟『還沒學會』!」
阿言:「只有『會』和『還沒學會』?這什麼意思?」
我:「確實有些事情,我們一開始會做得沒有那麼好,或是不知道怎麼做,但是那不代表我們不能透過多一點的練習跟努力,來讓自己可以越做越好!沒有我們不會的,只有我們還沒學會的!」
阿言:「可是還是有真的學不會的東西吧?」
我:「有些能力確實需要花多一點時間來學,但透過多接觸、多練習,也還是能夠一點、一點地多學會一些。」
阿言:「像我就懂很多關於神奇寶貝的知識。你問什麼我都知道?」
我:「那是因為你花在神奇寶貝的時間比我多得多,如果我也想要多瞭解神奇寶貝,我應該跟你投入一樣多的時間。」
我:「再舉例來說,阿聆妳現在會幫家人做麵包當早餐,這也不是馬上就學會的,也是爸爸慢慢的一步步教妳,妳也實際做了好多次,現在才學會的。」
我:「我在想可能有些妳的班上同學,會覺得自己不會做出美味麵包,但其實不是他們不會,而是他們還沒有學會。」
阿聆:「像現在我已經能夠做麵包給家人吃了!」
我:「我想你們聽懂了,爸爸為什麼說我們家只有『會』跟『還沒學會』,因為當我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我們就能學會更多。沒有什麼是完全學不會的,差別只是會得多一點?還是會得少一點的分別而已。多一點的練習,總是可以讓我們更靠近『學會』一點。」
我看了兩人一眼,「那我考考你們看看……阿聆!妳會開車出門買東西嗎?」
阿聆:「我不……我還沒學會!」
我:「阿言!你可以跟鯊魚在水中搏鬥嗎?」
阿言咯咯笑:「那要看是哪一種鯊魚?怎麼有人可以跟鯊魚搏鬥?」
我假裝嚴肅的說:「那很難說!說不定還真的有人做得到呢?」
阿言:「好吧!那我還沒學會!」
我:「那阿聆!我問妳,妳已經可以自己讀一本書了嗎?」
阿聆:「我還沒學會!」
我:「妳可以輕鬆認出注音符號了嗎?」
阿聆:「我……還沒學會!」
我:「很好!你們都學會用鼓勵的方式跟自己說話
了!」、「我想有個提議,我們家裡以後不要出現「我不會」這句話!」
阿言開玩笑的說:「那如果有人不小心說了咧?」
我嚴肅的說:「那我們就要給他/她最嚴重的處罰!」
「例如!說自己不會的人要給爸爸親一個?」
阿聆被我逗樂了:「這個處罰沒有很可怕阿!」
我笑著回應:「因為爸爸是想要教會你們!不是真的想要罰你們阿!」
阿言:「我也覺得這個處罰一點都不可怕!真的說錯了也沒關係吧!」
阿聆馬上帶著撒嬌的口氣:「爸比!!!這個我不會~~~~~~」
我假裝生氣的說:「給~~~~~~我~~~~~~~~親」
兩個孩子都被我的反應逗的哈哈大笑!阿聆也遵守約定,馬上跑過來親了我臉頰一下!
哥哥阿言也馬上跑去坐到自己的書桌上,開玩笑的說:「爸爸!我這題數學也不會算!」
我:「給~~~~~~~~~我~~~~~~~親」
看到我的反應,兩個孩子又笑彎了腰!阿言也馬上跑來親了我臉頰一下,就這樣~~~~我用這個遊戲,騙到了兩個孩子十幾個臉頰上的親吻。
希望~~也有把「還沒學會」這種成長型心態好好放到他們的心裡。
#結果今天的作業還是拖很久才完成
#後來我們三人變得只是在玩
#但爸爸被親了十幾次很滿足
【分析】
上述我想傳遞給孩子的理念,就是史丹福大學的Carol Dweck博士所強調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她提出人有兩套思維的模式,分別是「成長型思維」及「固定型思」。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雖然每個人的才能有天生的差異,但透過不斷的投入與努力,「才能」是可以發展並增強的。帶著這樣的思考方式,在面對挑戰與失敗時,不會簡單認定自己「不會」,而是相信自己只是「還沒學會」,進而願意面對自己的不足,重複著「嘗試」、「挫折」、「修正」、成功的循環。他們會比較熱愛學習,並且逐漸鍛鍊出良好的適應力,和面對挫折的恢復力。
?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