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學校接小孩,回家的路上他們搶著跟我告狀,原來剛才在等待我的時候,兩人為小事鬥嘴的,鬧得有點不愉快。

我笑著說:「即使你們兄妹感情很好,也不可能完全不吵架的!」

哥哥無奈的說:「每天都會吵阿!沒有一天不吵的!一天到晚吵!」

妹妹急著回嘴:「還不是哥哥一直催我!」

哥哥:「是妳總是慢吞吞才對吧!」

兩人就這麼吵個沒完,我找了空隙插了嘴:「哥哥你知道嗎?我給你生個妹妹,就是希望給你練習吵架用的!」

兩個孩子聽我這麼說,都有點吃驚。

哥哥:「什麼意思?!」他一臉困惑:「讓我練習吵架用的?我以為你會希望我們兄妹好好相處不吵架?」

我:「如果能夠好好相處又互相幫助,當然很好!就像是哥哥你現在每天帶妹妹搭公車上學!又或者你們常常可以開心的一起玩!爸爸覺得都非常棒!」我接著說:「但是人跟人相處,不可能總是感情好,也有吵架的時候!如果你們跟同學相處時吵架了,頂多就是互不理會對方,忍耐著放學後各自回家!」

看了他們倆一眼「但是兄妹不一樣,不管你們兩個為一件事情吵得再兇!到了晚上還是得回到同一個房間裡睡覺,這讓你們不得不思考,要怎麼節制自己,才不會吵過了頭,傷了對方的心;也需要花很多很多時間練習,要怎麼跟對方討論!商量!協商!然後最重要的,是怎麼跟對方和好!」

妹妹有點聽懂了:「所以吵架要練習!和好也要練習!要多練習阿!」

哥哥:「所以有時候吵架也沒關係,但要懂得怎麼和好!」

我:「沒有錯!對爸爸來說,學習怎麼在吵架時節制分寸,知道什麼不該說?什麼不該做?在吵架後懂得怎麼跟對方道歉然後和好,要比知道怎麼避開吵架重要的多!」

「兄妹因為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有無數吵架的機會,也有無數和好的機會,如果還有爸爸媽媽在一旁教你們的的話,你們無形中就學會了很多問題解決的能力。」

哥哥點點頭說:「我覺得這有道理耶!我每天跟妹妹吵架,也有學到一些討論跟解決問題的能力!」

妹妹:「我覺得自己也有學到!」

我:「那讓我考考你們!如果有一個果凍,你們兩個人都覺得是自己的咧?」

妹妹:「那我們可以一人分一半吃!」(她笑得好像真的有果凍可以吃)

我:「如果你們一起抓住了一支獨角仙,兩個人都堅持是自己先抓到的呢?」

哥哥:「我們可以一起照顧牠!」

我:「如果有一件事,你們兩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呢?」

哥哥:「我們可以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但也可以聽聽看對方想說的是什麼?」

我:「非常好!你們都知道爸爸的意思,也都有學到寶貴的能力了!」

妹妹:「我知道了,我以後也會多跟哥哥吵架!這樣我們才可以再多學到東西!」

#好像哪裡怪怪的
#雖說手足吵架可以學到東西
#但爸爸還是希望這兩兄妹可以少吵一點

反思
1. 手足衝突有其正向的功能

手足關係最大的功能,是彼此可以在愛的基礎以及穩定不變的家人關係中,反覆地練習衝突,相互協商、修復關係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能清楚表達自己的不滿,拿捏吵架時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懂得協調彼此的需要?吵完之後如何和好?經驗這一整套的過程,有助於孩子人際功能的成長。父母與其思考如何避免孩子吵架?不如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在跟手足衝突後有更多的體會與學習。

2.把協調衝突的責任還給孩子

一般來說,介入孩子的衝突很少會有好的結果,被父母支持跟保護的一方,無法學會如何不去給自己招惹麻煩;被父母指正與處罰的一方,則可能因此對手足心懷憤恨,伺機尋找扳回一城的機會,埋下未來進一步衝突的種子。在孩子吵架時,父母需要先按耐住心裡的焦慮,除非孩子有肢體的攻擊行為,否則先不急著介入制止,讓孩子能夠先嘗試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解決爭執。若是孩子來告狀,父母可以回答:「我相信你們可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父母越少扮演仲裁的角色,孩子就有越多的機會學習處理衝突。

3.帶領孩子反思衝突經驗

孩子需要透過各種體驗,搭配事後的反思才會有所成長,因此單單只是放手讓孩子和手足吵架並不足夠,孩子還需要父母帶領他反思整個衝突的經驗,才能統整成對孩子有益處的能力。在孩子與手足吵架當下,父母不一定要介入,但是在衝突結束後,父母需要個別跟孩子進行討論,帶著孩子想想,衝突是怎麼發生的?後來怎麼變嚴重了?又是怎麼停下來的?下次怎麼做會更好? 孩子可以從討論當中,學習如何更妥善面對下一次的衝突。

 

?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轉載,原文見以下連結:


隨時接收更多育兒文章 ? 加入好友

奶熊工作室|整理By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