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細菌性感染,2個月~2歲寶寶發生率約5%;由於症狀不明顯,常以發燒來表現,所以經常被忽略而延誤就醫。

有些幼兒因反覆感染,造成腎臟的纖維化及萎縮,最後導致高血壓及腎衰竭,須終生洗腎。因此,在面對嬰幼兒泌尿道感染時,必須謹慎再謹慎!

 

什麼是「泌尿道感染」?

指腎臟、輸尿管、膀胱或尿道受到外界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侵入而感染,在臨床上嬰幼兒很難區分感染的部位,因此統稱「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路徑以“上行性”最為常見,即細菌經由尿道進入膀胱引起膀胱炎,再進一步可以再沿輸尿管引起腎臟的感染及發炎,其中則以腸胃道細菌最常見(大腸桿菌、克雷白氏菌及變形桿菌)。

 

 

造成「泌尿道感染」的原因

◽衛生習慣不良:便後清潔方式不當,容易將細菌帶進尿道。

◽飲水量過少:水分攝取少會減少排尿頻率,增加細菌停留在膀胱及尿道的時間。

◽憋尿或排尿不完全:減少排尿頻率,亦會增加細菌停留在膀胱及尿道的時間。

◽便祕:糞便存留在腸道時間長,且膀胱排空變差,增加尿液和細菌滯留的時間。

◽先天性泌尿道結構異常:最常見為膀胱輸尿管逆流。

◽穿著較緊的內褲:容易引起細菌滋生。

◽年齡大一點以後,女性居多,嬰幼兒則不一定,甚至可能男嬰略多。

◽未割包皮的男性。

 

 

有什麼症狀?

感染症狀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

◽新生兒:黃疸、發燒、生長遲緩、嘔吐、拉肚子、敗血症。

◽嬰兒及學齡前兒童:發燒、生長遲緩、嘔吐、尿液異味、腰痛或腹痛、尿失禁、解尿疼痛、尿急(學齡前兒童)

◽學齡兒童:發燒、嘔吐、尿液異味、腰痛或腹痛、尿失禁、解尿疼痛、尿急、頻尿。

 

如何診斷是「泌尿道感染」?

「尿液細菌培養」是診斷的必要黃金準則,且在還沒有使用抗生素之前就要先收集尿液,因抗生素的使用會影響尿液培養的結果。

尿液收集的方式有3種:恥骨上緣膀胱穿刺、經尿道導尿、自解中段尿液,如果是無法自己控制排尿的嬰幼兒,可使用貼尿袋的方式,當作中段尿的檢體。

尿液常規可檢查是否有膿尿、細菌、亞硝酸鹽及白血球酯酶,可初步評估感染的可能性。

其他的檢查如:腎臟膀胱超音波、膀胱輸尿管迴流攝影、核子醫學腎臟掃描,各有其功能及時機性。

 

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可分門診和住院。門診治療包含口服抗生素治療,按時服用抗生素及完成抗生素療程是非常重要的;住院治療則包括:給予足夠水分、靜脈注射抗生素。 對於急性腎盂腎炎應以抗生素治療 10∼14 天,而腎臟膿瘍則通常須治療 4∼6 週。

 

建議爸媽定時幫嬰幼兒更換尿布,減少細菌接觸。在衛生教育方面,因包皮過緊而引起感染的患童,爸媽需教導患童注意生殖器衛生;大女孩在大小便完後,衛生紙應由前往後擦拭。

此外,勤喝水、不憋尿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不二法門,有便祕習慣的小朋友一定要在飲食上多注意,多吃高纖維的蔬果,預防便秘。

 

 

 

資料來源:

  1. ETtoday健康雲
  2. 國泰綜合醫院-衛教指導

奶熊工作室|整理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