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台北雙年展將於11月17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正式開幕,展出來自世界各地19個國家及地區共41名參展者與參展團隊的作品和計畫。本屆雙年展主題為「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著重探究人與自然所產生緊密關聯的生態系統結構,並為社會實驗提供平台,促成全新跨學科討論的可能性,以建立持久、社區取向以及由下而上的協同作用。

 

圖 | 2018台北雙年展開幕活動  (取自北美館粉專)

 

台北雙年展小知識 |

從1998年開始,北美館首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台北美術雙年展,並更名為「台北雙年展」。舉辦九屆以來,不僅提升了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更成功地將台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成為促進國際文化對話的驅動力。

 

將生態議題與意識轉化為思考

由展覽主題出發,探討生態系統千變萬化的特質,以及這項特質如何被反映在藝術與機構的運作中。本屆展覽將結合不同的生態系統模式,特別關注這些機制中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以及此運作機制如何趨向於整體的共同利益。北美館作為展覽的場地,將成為雙年展的中樞神經系統,透過展覽的實驗性操作,讓美術館成為跨學科討論的平台,在博物館的範圍之外,引發更多迴響。

 

圖 | 本屆雙年展由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共同策展 (取自台北雙年展官網)

 

在「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中,兩位策展人將美術館作為社會模型重新思考。一般展覽侷限於展期,往往發展迅速,難以發揮持續且長期的影響力;相較於此,美術館則能緩慢且細緻地回應周遭環境,並延續它的生命週期。一個美術館若過於僵化地侷限於建築與概念本質的框架,它將會成為一個孤立的藝術沉思場域,無法接納生態系統持續的轉化、滲透與增生。

本屆雙年展希望透過其命題、展覽結構以及參展計畫的回應,反思機構角色,進而深入探討一座美術館,如何融入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生態體系之中。今年參展名單包含視覺藝術家以及非營利組織(NGO)、社會運動人士、影像工作者、建築師等,在議題相依的脈絡中呈現。

針對本屆雙年展的參展組合,策展人吳瑪悧認為,我們應關注生活的本身、共同面對生活的議題,納入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透過跨越學科的計畫,期望這次的展覽可以成為一座生態議題的實驗室

 

圖 | 2018台北雙年展開幕活動  (取自北美館粉專)

 

本屆參展團隊與議題的多樣性,直接地反映在展出的計畫與內容中。諸如空氣汙染、入侵物種與在地生態、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重新思索、科技世代對自然造成的影響、微型氣候等各面向的議題都被提及,以獨特的敘事觀點探討。

 

 

 

>>

 

 

2018台北雙年展

展覽日期:2018.11.17 – 2019.03.10

展覽場地:臺北市立美術館 (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Google地圖

展覽地點:一樓1A/1B、二樓2A/2B、地下樓D/E/F

電話:(02) 2595 7656

傳真: (02) 2585 1886

 

 

 

 

資料來源:台北雙年展官網文化快遞》2018台北雙年展 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奶熊工作室 | 整理 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