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疹的成因

寶寶自3~4個月大起,經常會不自主地流口水,在長牙時期,口水分泌相對旺盛,就容易出現口水流不停的狀況。而當過多口水長時間停留在嘴唇邊緣或臉頰上,皮膚不斷接觸唾液而過於潮濕,再加上口水中消化酵素的刺激,導致發炎、起疹子,就是俗稱的「口水疹」,也是“濕疹”的一種。

通常發生在1歲以下寶寶身上。

 

好發部位及常見症狀

口水疹主要好發於兩頰、下巴、脖子,甚至胸口、手等唾液容易接觸到的部位。常見症狀有皮膚泛紅、紅色細微小疹子、微粗不平滑的觸感,甚至有水泡、脫皮等,若寶寶因發癢而抓出傷口,就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照護與治療

針對口水疹最有效的補救措施就是保持寶寶的皮膚清潔和乾燥並注意口腔和周圍環境的衛生。洗澡時,可使用溫和、不刺激的沐浴用品,並隨時注意更換寶寶的圍兜、衣物、床單等物品。

  • 症狀輕微:若出現輕微紅疹,爸媽可定時使用濕毛巾或綿布沾清水,輕輕擦拭嘴邊的唾液,再塗抹顆粒較細的凡士林或乳液,隔絕口水與皮膚的直接接觸。或是拿乾毛巾輕輕按壓吸乾寶寶的口水,但不可大力擦拭,也不能太頻繁地擦,以免讓寶寶嬌嫩的皮膚受損。若皮膚紅疹問題無持續擴散,就無需就醫。

  • 症狀嚴重:口水疹的範圍一般是局部的,長時間未改善範圍可能會逐漸擴大。若寶寶口水疹問題持續惡化,建議及早就醫。一般來說,用藥3~5天即可明顯改善;若用藥超過一週仍未見效,建議立即回診請醫師檢視病況,或進一步診斷是否有其他細菌感染問題。
    一般外用的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用於治療較嚴重的口水疹大多使用藥效最溫和的第七級或第六級,除類固醇之外,也會依醫生指示適時使用抗生素。

 

此外,還有以下幾點需注意:

  1. 寶寶或照顧者要勤洗手、修剪指甲,避免抓傷。寶寶的手很容易抓傷自己,容易誘發損傷部位皮膚感染。
  2. 大人跟寶寶玩耍時,勿一直捏寶寶的臉頰,捏多了會加重流口水的情况,因為此時寶寶的口腔功能發育還不完善,易受傷。
  3. 餵食寶寶時,要小口慢入,防止奶水、食物殘液遺留刺激皮膚。
  4. 寶寶若有吸吮奶嘴的習慣,要注意容易往嘴邊擴散的唾液。減少寶寶吸吮奶嘴的時間,也是預防口水疹的小撇步。

 

 

而當寶寶到了開始接觸副食品時,流口水的狀況就會漸漸得到改善,皮膚的抵抗力也會愈來愈強化,口水疹形成的機率便會逐漸下降囉!

 

 

 

 

 

 

資料來源: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孕產婦關懷網站
  2. 華人健康網
  3. 協和婦女醫院 衛教天地
  4. 樂寶兒婦幼健康聯盟
  5. 健談-Baby’s talk 寶寶照護

奶熊工作室|整理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