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細菌感染以敗血症最為常見,其次是腦膜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等。所謂新生兒敗血症是指:出生後一個月內的嬰兒有臨床症狀,而且血液培養長出細菌者

根據過去的研究報告顯示: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生率在每一千個活產新生兒中有1到8個不等,其中合併發生腦膜炎的佔20~25%,而新生兒敗血症的死亡率近年來雖有降低,但仍可達到20~30%,可算是相當嚴重的病症,不可小看。

 

 

寶寶為什麼會被細菌或病毒侵入體內呢?

我們的周遭環境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及其他有害身體的物質。科學研究指出,早產兒胃腸道的黏膜構造較差,容易被外界物質(包括病毒、細菌)直接侵入體內。新生兒的肚臍也常是細菌繁殖的地方,如果沒有好好消毒處理,細菌會直接由肚臍進入體內,也就是醫師所謂的「後天性」敗血症。

 

感染途徑 可分為宮內感染出生時感染出生後感染三種,其中以出生後感染最多見。

①宮內感染:母親有感染病灶,通過血行感染胎兒;或羊膜早破超過24小時,羊水污染後感染胎兒。

②出生時感染:分娩過程中,嬰兒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後感染;或因醫護人員在助產過程中消毒不慎所致。

③出生後感染:多數由臍部、皮膚或呼吸道感染而致,此外亦可由消化道或泌尿道感染引起。

 

 

被細菌或病毒侵入體內後,一定會發病嗎?

不一定,但抵抗力較差的人則會發病。正常人體內都有各種不同的防衛能力存在,用以對抗外界入侵的有害物質。每天由皮膚、胃腸道及呼吸道入侵的細菌,絕大多數都是被消滅了,所以正常人不太會生病。但當細菌過多、或毒性太強,或是本身防衛能力過於薄弱時,細菌就在體內廣為散佈繁殖,而造成敗血症。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因為自身抵抗力弱,或是來自母體的抗體不足,所以會比一般人容易產生敗血症。

 

如何判斷是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或出生三個月的寶寶,不會用言語表達自身的不適及感覺。因此,父母及醫護人員的觀察力更要敏銳。新生兒一旦得到敗血症而沒有及早治療處理,其死亡率高達40%左右。通常,敗血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症狀也是包羅萬象,譬如:活力差、食慾下降、體溫稍高(或低)、嘔吐、腹瀉、膚色差、黃疸高、呼吸喘(或慢)、心跳快(或慢)、抽搐、腹脹、咳嗽、鼻塞等。因為幼兒體內的感染力很快,也許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原本外表活潑健康的寶寶,就立即陷入休克狀的敗血症中,所以臨床醫師面對幼小的新生兒都不敢大意。

圖 | 新生兒

 

疑有敗血症的幼兒需要做哪些檢查?

敗血症的影響是全身性的,一般最基本的檢查項目包括:血液相(白血球、血小板、白血球分類)、血液培養、尿液、糞便檢查,以及培養、腦脊髓液檢查,與胸部X光片檢查等。其餘附帶檢查尚包括:血醣、肝功能、腎功能、免疫抗體檢查,及各類病毒檢查等,可視醫師臨床的判斷而定。

 

新生兒敗血症有哪些併發症或後遺症?

及早發現及對症治療後,幾乎不會產生併發症。如果延誤治療時機,則有可能會導致腦膜炎、肺炎、心肌炎、壞死性腸炎等全身性問題。單純的敗血症只要是及早治療且用藥得宜,應是沒有任何後遺症。複雜的敗血症,如合併腦膜炎、壞死性腸炎等,其日後結果,則視此器官被破壞的程度而有不同,如腦萎縮、水腦症、聽力障礙、消化吸收不良、營養不足、長期腹瀉等。某些抗生素長期使用於幼兒身上,確實會造成聽力、腎功能、肝功能、細菌抗藥性等障礙,但以目前國內的醫療水準而言,濫用抗生素的情形並不多。

 

 

 

 

資料來源:兒童醫學網 宋文舉主任

 

奶熊工作室 | 整理 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