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迎接寶寶出生,更重要的是母體的產後照護哦!在產後期的黃金復原階段更要重視身體的調理。如果產後護理沒做好,容易引發出血、細菌感染等問題,嚴重可能影響身體的健康。

「產後期」,即胎盤產出於母親的生殖器官(主要是子宮),到子宮回復到懷孕前的狀態為止,一般約需要6週。產後婦女生殖系統恢復的過程稱為復舊,產後3~4天復舊的過程最明顯。以自然生產而言,由於生產時會剪會陰,而會陰傷口的癒合時間約需1週左右,而水中生產若在生產時無撕裂傷,則產後即能快速恢復,反之若有撕裂傷則需等候傷口的癒合,且傷口大小和口徑較不完整,也需依狀況來評估癒合傷口的時間。

 

產後照護重點

一、注意子宮復原情形

原則上,產後6週子宮會回復原來大小,所以媽咪應注意子宮的恢復狀態。由於每個產婦的子宮收縮狀況不同,醫師建議,通常在生產完2~3天的惡露量較多,分娩完24~48小時內,可進行子宮環狀按摩,促進子宮收縮,幫助惡露排出。

產後能持續哺餵母乳,也可以幫助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催產素,有利於子宮收縮,所以產後盡早哺餵母乳,亦可以幫忙子宮的復舊。

 

 

 

二、觀察惡露狀況

生產完後,陰道會流出類似經期的血,稱為惡露。起初2~3天,量較多呈紅色;產後1~2星期以後,量會逐漸變少,顏色轉變為褐色。3~4星期以後顏色更淡,多為黃色或白色;產後4~6星期左右,多數人已完全乾淨。若產後惡露量過多、有血塊、臭味、惡露期過長或發燒及腹痛時,需找原接生醫師診治。

對於一天的正常惡露量,醫師表示:「產婦約每2小時換一次產墊,惡露量並不會超過產墊的一半。」如果惡露量太多,例如:1小時浸溼兩片衛生棉,甚至血塊太大或血流不止等,必須儘快就醫。一般而言,正常惡露的排出可分爲三階段:

 

(一)紅色惡露

紅色惡露排出時間約在產後的1~3天。此時量多、鮮紅色,含有大量血液或殘留的胎膜組織。如果惡露的量太多、有腥臭味,加上出現合併症狀像肚子痛等,即可能是受到感染,建議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並進行處理。

 

(二)漿液性惡露

約產後3~10天開始排漿液性惡露,顏色會轉爲暗紅色與咖啡色之間,含有少量血液、粘液與陰道分泌物。

 

(三)白色惡露

產後10天左右,惡露逐漸轉為淡黃色或白色,稱為「白色惡露」。黃醫師指出:「如果這段期間的惡露突然又變為大量的紅色惡露或出現難聞的異味,可能有產後出血或子宮腔感染的情形,建議要立即回診。」

 

 

三、傷口照護

自然生產的婦女有會陰切開的傷口,在如廁後可用沖洗器裝溫開水,由前往後沖洗會陰部,並用衛生紙拍乾以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另外,有孕婦在沖洗時加一些碘酒,其實這是不需要的,除非是因為傷口受到感染,醫師會特別指示加碘酒沖洗,否則以溫開水沖洗即可。

而水中生產的傷口因人而異,由於水中生產強調由母體以自然的方式生產,故不會事前剪會陰部,等待開指後讓寶寶順勢從母體滑出,有些媽媽不會產生撕裂傷,但若因寶寶身型較大或是施力較大等原因,而造成的撕裂傷,照護方式比照自然產的方式讓傷口癒合。

產後1週若傷口癒合得差不多,若是居住地區的水質不良或使用地下水,含菌量較高,則建議使用煮過的溫開水沖洗,以避免傷口感染。一般來說,使用溫熱的自來水即可,不過要注意盛水的容器與取水的過程都應該保持清潔。會陰部並非完全無菌的,最重要是要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與乾爽。

四、腸胃系統的恢復

懷孕期間,子宮逐漸變大會造成腸胃器官移位,變大的子宮也會壓迫到腸道,再加上內分泌的變化,易造成腸胃蠕動及吸收變得較緩慢。當生產完,身體的狀況漸漸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況,腸胃蠕動也會逐步恢復成孕前情況。這時期的飲食盡量清淡,多攝取含有纖維質的蔬果。應避免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造成產後出血。增加高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可促進傷口癒合,亦助於哺乳媽媽增加泌乳量。正在哺餵母奶的產婦盡量避免食用退奶食物,像人參、韮菜、薏仁、麥芽等,以免抑制乳汁的分泌。

醫師表示:「自然生產的婦女由於會陰有傷口,如果出現便秘狀況,排便會影響傷口癒合,而且排便時也會連帶拉扯傷口造成疼痛;再者,因為懷孕期間大部分的孕婦都會出現便秘的問題,促使直腸受力造成靜脈曲張,而且也因為腹壓增加、子宮變大,而影響靜脈循環,更容易產生痔瘡。原來就有痔瘡困擾的媽咪,若加上產後再有便秘的情形,即可能讓痔瘡症狀更加重。」

對於這時期的飲食原則,主要是採均衡攝取,比較不好消化的食物,或是容易造成脹氣,引起腸胃不適者,像蛋、豆類、牛奶等則建議少吃。

五、泌尿系統的恢復

一般而言,產前由於子宮變大壓迫到膀胱,在懷孕後期更會覺得頻尿;產後回到家裡坐月子,可能因為湯湯水水的食物攝取較多,間接地也會增加尿液量,建議按照平常排尿的習慣,不要憋尿。而在每一次解尿時,盡可能將尿液解乾淨,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倘若媽咪覺得非常頻尿,不到半小時就想上廁所,小便時有灼熱、刺痛感,此時可能懷疑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建議就醫檢查。

 

六、注意姿勢,以免加重腰痠背痛

懷孕時期由於子宮逐漸變大,會使孕媽咪的重心位置逐漸改變。為了維持重心平衡,骨盆逐漸往前傾、腰椎也漸漸向前彎、胸椎則漸漸向後彎,脊椎形狀的改變造成腰椎及其附近的肌肉、韌帶受到過度負荷,也讓孕媽咪容易感到腰痠背痛。

而生產完後要照顧寶寶,姿勢不良易加重腰痠背痛情況。當產婦在抱小孩或餵母奶時,要讓自己有支撐點,例如:背部靠著床頭、抱寶寶的手部下方要以枕頭墊著,以減少姿勢不良所造成的痠痛情形。如果產婦有嚴重的腰痠背痛,可視情況使用束腹帶或護腰帶來保護腰部,也可以提醒自己在活動時要注意姿勢,不要違反人體工學或常理。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

 

奶熊工作室 | 整理 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