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熊 X 格瑞思】合作專欄
撰文/楊琬琳心理師(諮心字第0002633號)
三年前,台北市選出了一位「特別的市長」,柯市長不僅是因為其醫生的身分而備受矚目,他的「亞斯伯格症」,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媒體時常報導市長「又失言了」,不過雖說是「失言」,但失言的內容卻常引來大眾的莞爾一笑,因為市長總在正式的場合不小心說出了「真心話」。隨著市長的曝光提高,也讓更多人看到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疾病。
不說話、害羞、不與人互動就是自閉症嗎?
家長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總是格外關注與在意,而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大人們能將更多的注意力與關愛聚焦到孩子身上。在第一線工作時,經常收到這樣的詢問:「我的小孩都不敢跟同學講話,這樣會不會是自閉症?」
「不擅與人交際、話少、不喜歡跟朋友玩」這些特質,較容易被聯想成「自閉症」的徵兆。而這樣的概念,既正確、也不正確;正確的部分在於,在自閉症的孩子們身上,的確會出現「較少與人互動」或「互動品質不彰」之現象,但不表示他們一定「話少」或者「不喜歡、不渴求人際間的連結」。
在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相關的發展性疾患,統一合併為「自閉症光譜」(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且不再區分「亞型」,而是以三種等級來表示ASD的嚴重程度(需受協助的程度),並更加強調這項疾病是「基於行為」而定義的症候群。在該手冊中,用來診斷自閉症的判準有兩大項:社交及溝通缺損、固著的重複行為與興趣。所以回歸到家長的疑問上,僅從孩子喜不喜歡講話、朋友數量、是否喜歡戶外活動,是無法判斷孩子是否有自閉症的。
「媽媽,老師就是一個胖子,為什麼我不能說出來?」
ASD的孩子,其社交與溝通能力較弱。在非語言訊息上,較缺乏目光交流,表情與身體姿勢也容易表現得僵硬或者不自在;部分孩子語言發展遲緩,而部分孩子則是對文字相當有天分,不過卻在與人溝通、互動及延續話題上有所困難。對於哪些話應該說、何時適合說,或者是人際溝通時的「社會化、潛規則」較難以理解,所以容易出現大人眼中「失言、白目」的行為。另外也會有仿說、自創新語的情形。在與人互動時,較少自發性的分享快樂或成就,且情緒相關的能力是弱的。基於以上種種能力的缺乏,使ASD的孩子較難發展出符合年齡的同儕關係。
「這個禮拜,我每天都很生氣,每天都是100分生氣」
在與一個ASD孩子的諮商課程中,我邀請他去蒐集每天不同的心情,並為自己的該心情的程度評分,同時解釋了0到100之間幾個不同的心情分數代表的內涵為何。沒想到一周後他不僅如此跟我回報,而且還補充「我找不到20、40、60跟80分的生氣」。在實務現場,我們經常形容ASD的孩子「調節器故障」,在情緒的感知、自我覺察、判斷他人心情等等的能力上,他們是較弱的。在自我的情緒中,時常會陷入「全有、全無」的二分法,平時沒情緒,一生氣就大爆發;對於自己的複雜心情,也較難以釐清、覺察,故當負向情緒出現時,會感到心頭混亂,但又說不出發生了什麼事。
「老師老師,今年的營隊,可不可以帶全部的小朋友一起去搭客運,客運最讚了,大家一定都會超開心的!」
另一項重要的ASD行為表徵,是對於興趣、行為的固著,對於某些興趣,可以重複不斷的進行,甚至定時一定要進行,次數跟專注性已經超乎一般人所有。有許多ASD的學生,對於交通工具都非常有興趣,有些則是傾心於樂高組合,也有的人喜愛研究建築物、道路等等;雖然每個孩子的興趣很多元,不過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談到自己的興趣時滔滔不絕,無論你是否想聽、有沒有回應,他們都能欣喜的分享自己的興趣內容;而進行與興趣相關的活動時會變得「目中無人」、非常的專注,且不能被打斷。相對的,除了興趣以外的活動,特別是「儀式化」而非功能性的活動,會讓他們特別難以適應、無法理解。例如:明明記得每日的回家作業,卻還是得抄寫聯絡簿。
如何陪伴小星星?
若家中的寶貝仍是嬰幼兒,可以注意他是否有眼神的交流、回應大人的呼喚、分享等雙向互動的行為,也能觀察其是否有些固著的地方;學齡前、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人際情形,看看孩子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適應得如何。若發現寶貝符合部分ASD的特徵,可以盡速帶孩子到相關專長的醫院或諮商院所進行評估,除了確認孩子是否有ASD外,也能通過醫療專業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特質與心理狀態。
如果確定家中寶貝是ASD的一員,不要慌也不要急。學齡前可以參與早療課程,讓孩子習得基礎的能力;進入學校後,積極與老師溝通,建立系統合作,透過輔導、特教系統的協助讓孩子更順利適應校園生活。如有其他疑惑,也不忘尋求心理諮商或醫療的協助。而在親子互動方面,社交技巧的練習、情緒能力的訓練,甚至是社會潛規則的說明與「翻譯」,都是平日可以在互動中學習的內容。對於ASD的孩子來說,爸媽的支持、理解與陪伴是最重要的事情,雖然他們與世界連結比起一般孩子困難,但若大人願意助孩子一臂之力,孩子仍能透過學習以補足原本較弱的能力,成為一顆耀眼的小星星。
>>>>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簡介
前身是「格瑞思心理工作室」,於88年1月19日成立。
走過將近六年的開創階段,終於在93年9月立案通過成為「心理諮商所」。
相信在上帝的恩典中,生命有一條出路,人們可以透過尋找與回應而遇見。
不只重視「個人」與「環境」,也重視容易被忽略的「心靈」議題,
並以英文名字”Grace”─ 「恩典」為服務理念,
扮演專業稱職的陪伴者,陪伴人們尋獲這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