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熊 X 格瑞思】合作專欄

撰文/游琇雅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02760號)

 

「媽媽,今天在幼兒園的時候,那個林小冬跌倒了,他一直哭,臉上都是鼻涕,好醜、好好笑喔!」孩子興高采烈的分享著今天幼兒園發生的事。
「寶貝阿,你怎麼可以嘲笑他呢?他跌倒了一定是很痛的啊!那你有過去安慰他或是幫忙他嗎?」(媽媽聽了心裡有些擔心上來)
「沒有啊!我只有覺得好好笑…」孩子收起了原有的笑容,小聲的回應媽媽。

 

「孩子跟同學吵架,他好像很不瞭解別人的感覺」、「孩子總是不懂我們的辛苦,一點都不貼心」家長們經常滿臉憂慮的訴說著對於孩子若缺乏同理心,長大後人際關係的擔憂,另一方面也擔憂著自己那份願意去引導、提醒、說明解釋與鼓勵的堅持與耐心會被磨得消失殆盡。

事實上,同理心這般高階的情緒能力,是需要倚賴長時間的培養、不同能力的練習與累積相當社會經驗而成的。因此本篇將以幼兒為出發,討論家長可如何從幼兒時期開始,依照孩子能力的發展給予階段性的教導目標,幫助孩子在「同理」的技能上可以日漸成熟與熟練。

 

同理心意指著個體能將自己放進一個事物的情境裡,並感覺、體會其過程,著重於一個人對他人感覺的覺察和反應(Hill,1996)。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來看,「社會情懷」被視為心理健康的指標,而同理心的概念也被包含在內。

筆者結合阿德勒心理學中「社會情懷」的概念與Hoffman(1977)對同理心的定義,包括(一)認知性同理心、(二)情感性同理心與(三)行為性同理心,整理了幾個階段性的目標是家長可以去嘗試的:

  1. 首先,培養歸屬感與被重視感;
  2. 接著,增加被認同感、對自己的認同;
  3. 然後,練習換位思考的彈性,發展對他人的認同;
  4. 再者,示範與引導幼兒辨識情緒並與情境連結;
  5. 最後,透過鼓勵增加幼兒認知性與情感性同理的能力感與願意付出貢獻(行為性同理)的內在動機。

 

以下,筆者將分享家長在每個階段性目標中,可以嘗試的一些作法:

【培養歸屬感】

孩子對人產生信任感的第一個對象是母親,母親要和孩子建立信任與安全的關係,鋪好對人產生信任感的地基。(曾端貞教授,2016)在安全信任的基礎下,家長可透過擁抱、傾聽、陪伴等關心幼兒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家中成員的一部份,且是被重視、被在乎的,接收到「我在父母眼中是重要的」的訊息而發展歸屬感。

 

【增加自我認同感】

「認同自己與別人」的能力是達到合作能力的基礎,也是社會情懷的基礎。楊瑞珠、艾倫.米勒林、馬克.布雷根,2010)當幼兒在成長發展中開始想做更多嘗試,拓展自己的觸角時,家長可試著:

  1. 先安撫自己的焦慮、想為他好的教導與提醒衝動
  2. 在確保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先觀察,再決定如何表達理解與支持。
  3. 運用語言及非語言訊息(如眼神關注、臉部柔和表情)表達對幼兒情緒、想法與行為的關心與接納

 

【發展對他人的認同感】

  1. 拓展除了母親以外的人際關係,幫助孩子與父親及其他人產生正向的關係。協助孩子從母子關係的封閉圈,向外跨步到較大的社群關係。(曾端貞,2016)
  2. 進行角色扮演類的遊戲,鼓勵幼兒去理解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時可能有的心情感受與想法。提醒家長盡量避免在遊戲過後放入太多教導性的討論,減損幼兒對於下次要玩角色扮演遊戲的興趣。
  3. 透過社群關係的擴大,家長可試著先示範與引導幼兒能客觀描述在家或在外看到與聽到的事情,透過討論協助幼兒理解「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心情、想法與行為」,避免太快灌輸家長自己的價值觀。

 

【辨識情緒與連結情境】

  1. 一歲後,家長可觀察與反映幼兒不同的情緒,幼兒能學習到「哦!這樣叫做難過,這樣叫做失望,我的”不舒服”是有這些感覺啊!」的情緒覺察能力。
  2. 幫忙幼兒說出”說不出”與”未說出”的情緒
  3. 家長示範,如「剛剛你跟哥哥吵架,差點都要打起來了,媽媽看得好緊張,也很擔心,怕你們受傷。」幫助幼兒學習理解他人不同的情緒。
  4. 可進一步示範將情緒、情境與身體反應作連結。例如:「剛剛你跟哥哥吵架,差點都要打起來了,媽媽看得好緊張,心跳的好快、手都流汗了。」

 

【運用鼓勵增加能力感與內在動機】

  1. 家長需培養孩子社會生活的現實感、付出努力的特質,以及貢獻的能力(曾端貞,2016),倘若家長在幼兒時期寵溺孩子,則可能剝奪孩子建構能力感,練習主動付出貢獻與展現合作能力的權力。
  2. 指出特質或能力,幫助幼兒增加自我認同與知道自己有同理的特質、能力。
  3. 描述具體表現或事件,幫助幼兒將特質與情境連結。
  4. 陳述幼兒的同理行為帶來的正向影響,強化幼兒的貢獻感。
  5. 多使用社會性獎賞,例如擁抱、親一下…等,減少物質性獎賞,避免幼兒展現付出與貢獻的行為停留在外在動機與滿足自我的需要。

 

總結以上內容,「同理心」這看似平凡、普通與很容易做到的能力,事實上是由許多「小能力」交織而成,大人們也是經由多年的練習,才能練就現在的一身”好功夫”!因此在培養幼兒同理心上,鼓勵家長調整想要孩子很快就可以”同理別人、展現大方懂事”的高期待,也許會因此看見孩子更多的美好與進步。

 

 

>>>>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簡介

前身是「格瑞思心理工作室」,於88年1月19日成立。
走過將近六年的開創階段,終於在93年9月立案通過成為「心理諮商所」。
相信在上帝的恩典中,生命有一條出路,人們可以透過尋找與回應而遇見。
不只重視「個人」與「環境」,也重視容易被忽略的「心靈」議題,
並以英文名字”Grace”─ 「恩典」為服務理念,
扮演專業稱職的陪伴者,陪伴人們尋獲這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