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遇到小孩生病,除了擔心好像什麼事也無法做,一顆心懸在那裡。孩子一有狀況就先找醫生診斷,一般醫生都會開藥,讓家長多一份安心,但這樣就真的是對的嗎?也有家長會先上網查資料,開始判斷孩子可能是什麼病,這時如果醫生又大意聽了家長的口述,而沒有親自診斷的話,後續可能會帶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一起來看看,在用藥上有哪些該注意的事吧!

 

一、藥物種類能少就少

不管中藥或西藥,任何一種藥都有副作用。可能會藥物強調天然植物提煉,完全不提其副作用是不可能的。天然提煉不等於安全的代名詞,很多不好的東西也是天然植物提煉的,比如大麻。

大部分獨立包裝的西藥都很誠實的將副作用寫在藥品仿單上,萬一不幸發生了不良反應,就可以回溯是哪一種藥所引起的。然而,一種藥加上第二種藥會發生什麼事情,有時候就很難評估;如果再加上第三種、第四種、第五種,配合各式各樣不同的食物,後果會發生什麼狀況我們也難得知。況且許多藥物上市前僅針對成人進行臨床試驗,所以在兒童身上的副作用其實可能是未知的。

因此,若您的孩子看完病後,拿到紅白藍綠黃混在一起一大堆的藥,請算一下處方單上有幾種藥物:種類超過七、八種的處方,恐怕要考慮清楚是否給孩子服用。對於兒童用藥而言,「吃藥種類能少就少」!

 

二、大部分感冒藥可吃可不吃

我相信這個觀念與許多人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以為「早點吃藥,病早點好」,其實未必盡然。兒童用藥最常開立的不外乎退燒藥、化痰藥、鼻涕藥、止瀉藥、脹氣藥等。孩子吃了這些藥物,病就會好嗎?這些藥只是「症狀治療」,也就是「讓您的孩子在生病過程中舒服一點」,卻沒有殺菌的作用。

超過九○%的小兒急性感冒,都以病毒感染為主;而幾乎所有的病毒,醫學上都沒有特效藥可以對付(流感病毒除外),必須靠人體自然的抵抗力殺死它。如果感染這隻病毒需要五天才會痊癒,不管有吃藥或沒吃藥,都一樣會生病五天才能痊癒,吃藥並不會比較快好。如果症狀已經減輕很多,家長決定不需要再吃藥,也沒有關係。如果孩子極度抗拒吃藥,每次餵藥都要哭鬧一、兩個小時,那麼「吃藥」這件事反而成為他最大的痛苦,在症狀輕微的前提下,就別再吃藥了。

然而有些用藥是不可以擅自停止的,比如抗生素、鼻噴劑或吸劑、免疫疾病用藥、代謝疾病用藥等。

 

三、不要隨便打點滴

醫學上的共識很簡單,就是「藥能用吃的,就不要用注射的」。靜脈注射點滴,通常只在非常時期,比如無法進食(腸胃道出血、阻塞)、脫水、休克、低血糖等,必須快速改善或急救的狀況。所以,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的孩子,絕對不需要打點滴。點滴液的成分,如果沒有加入其他藥物,基本上就是生理食鹽水與葡萄糖液。如果您覺得打點滴之所以精神會變好,純粹是因為強迫臥床休息所導致。

 

四、不要經常塞肛門栓劑

肛門栓劑是一種變相的靜脈給藥,因為肛門的黏膜吸收好,藥物會很快進入血流到達全身,達到快速發揮療效的目的。

然而,台灣的兒童使用肛門栓劑是有些氾濫了,包括退燒栓劑、止吐栓劑、止喘栓劑等。這些在國外幾乎都沒有人使用,在台灣卻發揚光大的令人歎為觀止。

一般來說,栓劑只有孩子嘔吐不能吃藥的時候才使用。使用栓劑有兩個主要的缺點:肛門黏膜受損、孩子的心理傷害。因為藥物吸收得快,以退燒栓劑為例,使用栓劑退得快,燒起來更快,小孩因此常常畏寒發抖。這樣的用藥實在沒有達到我們「讓孩子在生病過程中舒服一點」的目的,反而徒增痛苦。因此大部分的兒科專家都建議:藥物還是口服最安全,肛門栓劑並非不能使用,但少用為妙。

大部份的家長會認為:「要把藥吃到完全,才不會拖著一直好不了。」但如同前面所提,疾病不是這樣的,這次感染的病程過了就是過了,與下次沒有任何關係。如果是原本的症狀一直沒好,我們要注意一個是併發症,一是氣管比較敏感,或是同時又感染了新的感冒。

 

照顧小孩其實大人是很辛苦的,要多用一些心思,小孩就少受一點苦!小孩子要生病的機會很多,防不勝防,每一次都要注意病情變化,這些症狀治療的藥物目的是讓小朋友在生病復原的過程中舒服一點,對病毒的治療沒有任何幫助。如果每一次都要這樣吃藥,那孩子會一天到晚在吃藥。所以如果孩子活力尚可,就不要再餵藥,反而重要的是一定要隨時注意病情變化,隨時反應給醫師。家長們一起來努力,減少孩子吃藥的量!

 

 

 

資料來源: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22期)

奶熊工作室 | 整理 Ban